小学低年级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
深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一小曹力维
摘要:本文围绕英语阅读素养的四个构成要素,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小学低年级英语阅读素养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拼读阅读;分级阅读;英语阅读素养
英语教育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深刻的变革。从被看作是一个交流工具,到语言信息的承载工具,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
基于学科特点,英语学科素养直指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程晓堂,2016)。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频繁的活动,阅读是学生接触外语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如扩大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力即语感、开阔眼界和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学会阅读(Chatterji, 2006; Lesaux, 2012)。
早期的阅读研究主要关注阅读过程及过程中所需的能力,即阅读能力。在这些研究中,“阅读主要涉及解码和理解文本所涉及的个体心理过程”(Rueda,2011),因此将“阅读能力”朴素地界定为解码和理解(Gough &Tunner, 1986; Hoover & Gough, 1990)。现在的阅读研究更加关注阅读的复杂性,强调阅读的社会属性,即阅读能力以外的、影响阅读能力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20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的概念,认为阅读活动不仅需要读者具有解码和理解能力,还需具备实现阅读活动的社会价值、支撑阅读能力持续发展的素养,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等要素,培养成功的阅读者涉及五个关键部分:音速意识、自然拼读、阅读的流畅度、词汇的掌握、阅读理解策略。(Elley, 1992; Mullis et al., 2009; OECD, 2013)。敖娜仁图雅(2016)基于阅读素养等于阅读能力加阅读品格的理解,界定了英语阅读素养的九个构成要素:英语文本概念、英语因素意识、英语拼读能力、英语阅读流畅度、英语阅读技巧与策略、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英语阅读习惯与英语阅读体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英语启蒙学习至关重要,英语阅读素养中英语文本概念、英语因素意识、英语拼读能力、英语阅读习惯与英语阅读体验的培养应为重中之重。基于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分析了小学低年级的英语阅读素养培养方式。
一、英语文本概念的培养
首先,引导学生形成英语书本的概念,指导他们认识书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并在文字和图片之间建立关联,明白绘本中意义的载体是文字而非插图;建立英语书本方向概念,能够熟练地拿书、翻页,学会从哪里开始读,并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建立英语标点符号概念,识别单词和单词之间的空格;帮助他们建立英语字母单词概念,识别认读所有大小写字母。
例如,阅读英语绘本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有关绘本的基本信息,如封皮、扉页、封底、标题、作者、插图作者、出版社等,读一读封底的核心字母音。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绘本初期,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训练后,学生可以在拿到一本读物后,轻松找到绘本的相关信息,这些方法能够帮助苏学生快速且顺利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
二、英语音素意识的培养
音素意识是“关注并熟练运用口语词汇中音素的能力”(NICHD, 2000),简而言之,它是一种针对音的认知,是关于听辨、思考、使用单词中的每一音(单词中的每一个音成为phoneme即音素,对这些音的意识就是音素意识)。随着学习的展开,孩子们在学习中会逐渐意识到单词是由音素组成的,理解单词就是用不同的音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来的。既然是搭积木,那还可以搭好了再拆开来(Decoding音的分解),拆了又搭出来(Blending)。.National Reading Panel研究发现表明,音素意识是阅读的前提,也是阅读的一个预测指标。由此可见,培养音素意识的活动对于初期英语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无论是音素识别、首尾音混合、音素混合,还是音素删除、音素分割、音素添加或音素替换,这些音素意识训练的活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直接涉及阅读和单词拼写。教学中,我们一般通过这些方法进行音素意识的培养:
(一)音素拼合活动。如让同一个音连续在不同单词中出现;利用CVC单词等短单词进行教学和练习;尽可能使用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和图片的连接。
(二)音素分离活动。围绕一个音开展教学,让学生专注一个音或一种拼写方式,如边说pop三个音,老师一边拍三次手,一次拍手代表一个音素;边说peach,仍然三次拍手,这样学生可以看到3个字母的单词有3个音,含有5个字母的单词也可能有3个音,这样可以加强他们对音素的进一步理解。
(三)音素孤立活动。这个活动可以呈现或巩固某个单个音素,例如老师先说chicken,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first sound? 同时初始大拇指提示学生需要回答的是第一个音。
(四)音素替换活动。通过替换某个音素,单词意思改变,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清楚音素的变化也会改变单词的意思。活动中,音由老师或学生口头说出,形用单词词卡拼写呈现,意由图片呈现,实现单词的音形意对应。
三、英语拼读能力的培养
英语是拼音文字,单词的整个发音基于单词中每个音的组合。正如Wiley Blevins在Phonics from A to Z: A Practical Guide这本书提到,“Approximately 84% of English words are phonetically regular.”即:大约84%的英语单词语音上是有规律的。找到语言的规律是语言学习的钥匙,自然拼读法即是这把钥匙。但是英语学习不是孤立的单词拼读。作为教师,如何将自然拼读法与英语绘本教学结合?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拼读规律,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其发音的匹配,建立字母与字母自然发音之间的直接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认读英语单词能力、进而促进阅读能力发展?
Phonics,被翻译为自然拼读法,利用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其发音的匹配,建立字母与字母自然发音之间的直接联系,培养学生认读英语单词能力、进而促进阅读能力发展。掌握Phonics这项阅读必备的技能。理论上说,掌握这种技能,对80%的英语单词能够“见词会读,听音会写”。因此,Phonics就是开启英语阅读大门的钥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开展好低年级应拼读教学,我挑选了《典范英语》、《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和BBC出版的拼读动画片Alphablocks作为教材。这些资料具有清晰完整且循序渐进的拼读知识体系,融故事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分级清楚,每本字数适中,音频发音地道、标准、生动,深受学生喜爱。
在典范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学环节添加了拼读练习环节:Warm-up →Lead-in →Storytelling →Listening and Imitating →Reading Dramatically →Practising Phonics→Chant/Role-play→ Homework,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定义为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拼读规律,音形结合,感知拼读规律,拓展延伸,运用拼读规律。课堂拼读教学活动方面,我设计了字母卡认读;单词拼读、单词合成、单词归类;单词拆分、听音辨音、听音纠错;听音写词、看图写词、单词拼写;儿歌、游戏、绕口令、表演等。从音到形,再到音形结合;从单个到组合,由易至难;从普遍到特殊,由此及彼;从“见词能读”到“听词能写”,结合绘本的语境,科学学习英语。
四、英语阅读品格的培养
对于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学会学习”,小学阶段应更多地关注“乐学善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英语阅读习惯既包括外显性的英语阅读方式、英语阅读量、英语阅读频率、英语阅读时长等,也包括内隐性的阅读体验,如阅读态度,即对阅读作用的理解,阅读兴趣和自我评估(王蔷,敖娜仁尔图,2015)。总的来说,阅读品格是阅读素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英语阅读品格培养方面,每周我会至少开展两个小时的英语故事阅读和拼读教学。以有趣生动地道的英语故事为沃土,带领孩子们在英语的世界徜徉。以绘本和拼读为切入点,学生的入门难度降低了,对英语学习充满期盼。通过听故事录音,情境提问,制造悬疑,再讲故事,学生确定自我猜想,增强成就感;学生继续自主读故事,发现故事结局,获得满足感;同伴交流,分享故事,收获友谊。此外,图片环游、持续默读、拼读预读、故事地图、表演故事等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感受体验,体会阅读的有趣和意义。
作为新时代一线的英语教师,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本,因此我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帮助学生对印刷品建立初步的概念(Print Concepts),形成初步的音素意识Phonemic Awareness,至此学生们开始学习Phonics。依靠Phonics技能进行大量阅读,进而扩大Vocabulary(词汇量)和提高Fluency(阅读流利性),最后提高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英语阅读品格的形成,英语阅读素养也逐渐形成,为之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蔷,敖娜仁图雅,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构成及教学启示[J]. 中国外语教育. 2015(1):16-24
[2]刘建清.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10)
[3]刘宝胤. 英语,爱“拼”才会赢[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